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印油种类鉴别中的研究
喻彦林;汪旭;颜磊;杨蕊萍;为建立快速检验红色印油的新方法,以区分不同种类的印泥、印油,采用自主搭建的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LDI-TOF-MS),在不添加基质试剂的条件下对原子印油、光敏印油、回墨印油、印台印油、印泥5类20种印油色痕进行质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印油印痕质谱特征峰信息丰富,可根据质谱图对印油的种类进行高效区分;此外可根据印痕特征峰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印文形成时间推断提供参考。该方法制样简单、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是实际工作中鉴别印油种类的有力工具。
基于LBP-色差分析的激光打印文件朱墨时序的量化识别研究
宁势强;李忠达;激光打印文件中的朱墨时序判断是文件检验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传统检验方法存在主观性强、缺乏量化依据的局限。实验通过模拟“先墨后朱”和“先朱后墨”两类情形,采集不同印油与激光打印墨迹交叉部位的显微图像,结合色差计算(CIE1976公式)与局部二值模式分析法,量化识别朱墨交叉区域的色彩差异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先墨后朱”情况下,印油形成不均匀的色彩分布,色差值较高,范围为9.6~37.5,纹理特征较为分散;而“先朱后墨”情况下,墨迹相对均匀地覆盖在印油上,色差值较低,范围为1.82~5.36,纹理特征较为集中。“先墨后朱”交叉部位的色差值明显高于“先朱后墨”,且印油种类也会对色差值造成影响。这种差异为激光打印文件朱墨时序鉴定提供了稳定的量化判断依据,能够有效提升检验的客观性。
利用水蒸气液化程度对手印形态影响判断遗留顺序
马陈骏;施相君;张清华;以PET塑料杯杯壁作为实验客体,使用多波段光源荧光增强法对水蒸气液化不同持续时间下PET塑料杯表面按捺的手印进行显现。根据空气中水蒸气接触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会液化放热并形成水珠附着其上的物理现象,观察不同液化程度时物体表面手印形态的变化趋势,并针对显现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水蒸气液化程度下,PET塑料杯杯壁表面按捺手印经多波段光源荧光增强法显现后,其形态与灰度存有明显差异。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水蒸气液化时间下按捺手印显现结果的形态与灰度差异,能够推断出手印在PET塑料杯杯壁表面的遗留顺序。
指纹面积对指纹比对结果的影响研究——以箕型纹为例
葛帅杰;陈世韬;罗亚平;指纹面积大小是影响基于深度学习的指纹比对算法比对结果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在深度学习算法环境下,指纹面积对检索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的影响,选取箕型纹中心和箕口区域各15枚实验样本,每枚样本裁剪成3对细节特征相同但面积不同的现场指纹。将180枚现场指纹标注细节特征后,依次在千万人级数据库中发送比对,人工检视候选列表中同源指纹和相似异源指纹的出现情况。结果表明,指纹面积的增加可以提高同源指纹的匹配准确率和得分;随着指纹面积比的增加,检索到的高度相似异源指纹数量和相似程度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箕口区域同源指纹出现率显著低于中心区域,且箕口区域存在仅出现相似异源指纹的情况,符合点数均不小于11个。因此,指纹检验人员应最大化利用现场指纹的面积,减少大容量数据库中的相似风险。
棉布上尿渍足迹的可见激光荧光检验
魏科;姚建军;陈壮;贾宗平;王晓磊;郝丁成;通过探究棉布上尿渍足迹可见激光荧光检验的可行性与影响因素,为棉布上尿渍足迹勘查搜寻、激光检验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提高社会治理在痕迹物证检测领域的精准度和效率,助力构建更安全、更有序的社会环境。利用3种可见波段激光光源激发,配合415~720 nm波段范围中13种可见波段滤光镜接收,尿渍足迹遗留时间分别为24小时、600天,光照角度分别为15°、30°、45°、60°、75°,光照距离分别为105 cm、125 cm、145 cm、165 cm、185 cm,通过控制变量法,对8种不同颜色棉布上的尿渍足迹进行显现;使用Python编程,构建灰度荧光亮度标准差指标、灰度荧光亮度变异系数指标比较评价尿渍足迹显出程度。实验发现,除黑色棉布样本外,其余7种颜色棉布样本均可显出尿渍足迹。实验证明可见激光荧光照相法可用于棉布上尿渍足迹的显现,且该方法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棉布上尿渍足迹的显现效果受激发-接收滤光镜波段组合、遗留时间、光照角度、光照距离的影响。
高速公路检查点交警警力配置研究
韩珣;曾倩;鞠艳妮;孙孝炎;当前高速公安警力有限,如何合理安排各高速交警大队的交警人数,选取关键高速公路节点建立检查点,并分配警力在重点时段开展过往人车货检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不同高速节点车流量和节点重要度差异,在交警三班制的勤务模式下,以高速公安警力数量、检查效率、节点规模为约束,建立加权受检车流量最大为目标的警力配置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结果表明,设立的检查点总数随着警力增加而上升,能够在扩大检查覆盖范围的同时,增派警力对部分关键节点进行重点检查,有利于专项稽查任务的开展;但随着警力规模持续扩大,警力增加对设卡临检工作成效提升的积极作用在逐渐减弱,单纯依靠警力投入这种传统警务模式,并不能实现工作成效的持续、长期提升。“以需求为导向”的高速交警警力配置模型,能够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治理水平,并为其他场景下的警力集约化提供参考。